漫谈“内卷化”效应下互联网的发展隐忧

2019-12-05

“内卷化”是一个学术概念,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,也无渐进式的增长,长期以来,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。

2016年那会儿,恰好赶上帝都房价上涨最猛烈的时候,当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各位好心师长的谆谆教导,“小伙子赶紧买房啊,以后房价还会接着涨的。你看我十年前省吃俭用买了房,现在都已经翻了XX倍了……”。从本意上讲,这些师长绝对是好得没话说,尽管大家萍水相逢,却依然不吝分享自己财富快速增长的秘诀。但是如果当时真的随大流上车了呢?恐怕现在大概率要站在“317”的历史大顶上,引吭高唱“我站在高高的山岗”了吧。

互联网行业,我们也会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——小王的Leader农村贫困家庭出身,二本毕业后进入某互联网公司,随着公司规模的快速扩大,现在已经是公司中层、年薪百万了。更厉害的是,去年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以后,基本实现了财富自由,现在早早过起了退休生活。在前两年,这样的励志故事一次次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上演,毫无背景的草根阶层伴随着信息技术Revolution实现了阶层跃迁,互联网也因此成为了千千万万年轻草根心中的圣地,就业的首选——选择互联网,就是积极上进有担当;选择体制内,就是昏聩无能懦弱无理想。

对于近几年入行的互联网人,职业生涯规划似乎从入职那一刻就已经定好了——先进入BAT等大公司干上几年,中间跳上几回槽,当个小Leader,薪水翻个番,拿点期权,运气好的话公司在纳斯达克敲完钟还能套个现。再找个体制内的老婆,一人挣钱买房养家,一人出户口看孩子。等年纪大了之后找个小公司当个CTO,或者找个体制内单位养老好了,闲下来收收房租、炒炒股票,比那些体制内混吃等死的小屌丝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。

他们的计划是那么地天衣无缝,就像大多数人以为房价会永远涨一样,把片刻当成了永恒。很少有人会去细想,近些年的房价上涨(尤其是2016年那波暴涨),本质上是经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、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(低首付、低利率)、杂乱的互联网金融创新(首付贷)、人口红利等多重利好叠加的结果。在基础条件变化之后,基本不再具有可重复操作性。互联网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
一、互联网行业的高薪资可持续吗?

许多人只知道互联网行业薪水高,却并不知道为什么高。这几年互联网行业之所以能够付得起这么高的薪水,主要还是在于互联网行业的高增长率,以及由此吸引而来的各路资金(上市公司体现为高市盈率,非上市公司体现为各轮融资中的海量资金)。

往前推几年,那时候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薪水并没有现在这么高得“吓人”,高薪职位也大多集中于各个高利润、高增长的互联网公司。后来到了2014、2015年左右,随着互联网创业大潮的兴起,各路资金纷纷进入互联网行业试图分一杯羹。资本市场的极度充裕,使得各路创业公司纷纷不计成本地开出了越来越高的薪水(反正不是自己的钱);而为了竞争人才,各家大厂也随后跟上。就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较量中,互联网从业人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。到了这个阶段,同等条件下的高薪职位更多集中于互联网初创公司,基本也就是用投资人的钱来发工资。从薪酬资金的来源来看,头部大厂大多处于垄断地位,利润较高,用利润支持高薪自然是没问题的;但是对于数量和解决就业人数最多的中小企业而言,如果失去了高增长、失去了资本方的青睐,恐怕就没有这么容易了。(具体论述可以参考答主的《谈谈我对互联网行业高薪的理解》一文)

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,维持高增长率对于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来说,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。为了财报好看,或者为了降低弹药消耗速度,不少互联网公司只好开始大刀阔斧地裁撤各项亏损业务。而随着大环境的变化,互联网初创企业的融资越来越难,资本方也开始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融资要求,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要求业务的高增长率,也对盈利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。于是一众没有造血能力的初创企业,因为没能融到下一轮资金,只好在资本寒冬中黯然离场。

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中,资本方或许可以暂时不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;但是增速一旦降低,或者资本市场一旦遇冷,是人是鬼就一目了然了。现在大环境下融资能力的减弱,市场增速的疲软,从中长期来看,影响员工的薪资水平几乎是必然。

二、互联网行业的升职快可持续吗?

1、需求被深度挖掘,业务线难以持续快速扩张

除了薪水高,互联网行业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升职快。在传统行业,工作两三年还是新兵蛋子一个;但是在互联网行业,由于业务线的快速扩展,以及人员的高速流动性,一个工作两三年的互联网人俨然已经是业务骨干了,这种情况在前两年尤为明显。快速的职业提升自然也带来了薪资水平的快速上升。据答主观察,大多数人的励志榜样基本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。不过这几年随着热钱的大量涌入,基本上可以想到的需求点都已经被深度挖掘并烧成红海了,甚至一些伪需求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,未来指望业务线大规模扩张来达到升职加薪的目的恐怕越来越难。这一点在TO C领域尤为明显。

2、日益稳定的利益格局,普遍年轻化的人员结构

互联网发展至今日,不少互联网细分行业开始趋于稳定、趋于垄断,当年一起打江山的各路诸侯,纷纷化身为各条产品线、各条业务线的一方大员。江山打下来了,垄断搞起来了,财富自由了,人自然也是轻易不会离开的。对于下面人来讲,上面不走,自然是很难升上去的;更糟的是,上面这群哥们儿可能压根比你就大不了几岁,你退休的时候人家都不一定能退得了。

3、几乎只进不出的人员结构

由于互联网行业发展时间较短,在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上,互联网行业从底层到高层普遍偏年轻化,这就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人员流动就像一只饕餮——几乎是只进不出。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。

第一、入门门槛不断提高,竞争趋于激烈。在N年前,互联网是低学历人群的“收容站”,那时候薪水没有现在这么诱人,只要你有能力、有梦想、肯吃苦,这里就欢迎你,许多低学历的大佬就是那时候出道的。到如今,虽然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依然声称自己唯才是举,只看能力不看学历,但是细心的同学还是不难发现,现在各家互联网头部公司新进员工的背景越来越厉害了。不少同学吐槽的“面试造火箭,工作拧螺丝”,就是入门门槛不断抬升的一个佐证。

第二、年龄结构问题导致的上升空间越来越小。上面已经谈过了,不再赘述。

第三、年龄危机。年龄危机在各行各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,在互联网行业更是被渲染得异常恐怖——前有沸腾厂45岁强制退休,后有福厂要求P8全员35岁以下。有人说这是庸人自扰,只要保持自身的技术能力,保持不可替代性,就不用担心被裁掉;即使被裁掉了,也不用担心失业问题。

诚然,保持自身竞争力对于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我今天想从另外一方面来谈——“有你不重要,没你很重要”。按时间推算,对于身处这个年龄阶段且面临职业危机的人来说,大多是中低层管理岗或者高级技术岗做了多年,一来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红利,物质生活较为充分,对物质和知识的渴求未必如年轻人那般强烈;二来人一旦上了年纪、有了家庭,精力和专注度很难比得上年轻人;三来工作多年,容易产生职业懈怠感,比不了初出茅庐、敢想敢拼的新人,性价比不如年轻人高。

所以如果这部分人在普通员工最容易上升的职位上停留时间过久,就很容易造成青年员工一眼看到天花板的问题。只有让他们走了,才能给下面人竖起更多的胡萝卜,再用胡萝卜去驱使下一批年轻人打满鸡血好好干活儿。“要么牛逼,要么滚蛋”,我觉得这大概是在想互联网行业长久混下去最管用的八字箴言吧。

三、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吗?

互联网行业是由一个个细分行业组成的,各细分行业之间发展差异巨大,笼统来谈似乎并没有多大意义。但是整体来看,我认为有几点还是值得关注的。

第一、“马太效应”下的资源过度集中问题。互联网行业有句话叫“老大吃肉,老二喝汤,老三吃屎”,讲的就是互联网行业绝大部分资源集中于头部公司的事实。对于非头部的创业公司,想熬出头越来越难了。对于那些年纪大了想去小公司当CTO养老的朋友,以后很可能会比在头部公司更苦吧。

而且,当基本利益格局已经形成、绝大多数资源以垄断的形式集中于一小撮公司的时候,这个行业的薪酬结构能否依然保持价高而稳定呢?我个人是充满疑虑的,毕竟一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是由这个行业的利润率决定的,而不单单是头部那几家。

第二、热钱效应下的“资源过度开发”问题。前两年热钱投资到互联网行业有多么疯狂,我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。由此既带来了互联网人荷包的大丰收,也使得几乎所有跟互联网沾边的靠谱的、不靠谱的需求都在热钱的驱使下被烧成红海,现在可开发的资源相当于被一把梭哈了,指望未来再有现在这样热火朝天的景象未免有点难。当然,也会不断有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出现,但至于吸纳的就业人口能不能跟得上,就值得探讨了。

第三、部分细分行业短时间内不具备盈利能力。尤其是随着融资难度加大、投资人加大对项目盈利能力的考察,这些短时间内不具备盈利能力的细分行业适当的降温、乃至倒闭降薪裁员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。从时间上看,2014、2015年以后这波创业潮,大多的发展思路都是先占市场、后考虑盈利,至于多久以后能盈利,那就不知道了。

结论

虽然现在互联网依然是平均薪资水平最高的行业,依然是普通家庭出身孩子最容易逆袭的行业,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事物快速发展的背后,也埋藏着巨大的隐忧;尤其是对于入行较晚的同学,过分寄期望于通过模仿前人来实现财富自由大概率是不现实的,毕竟丰厚奖赏通常都是先行者们的独享待遇。


除非特殊说明,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,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博文地址。

本文链接地址: 漫谈“内卷化”效应下互联网的发展隐忧

分类:随笔文章 | 标签: |

一条评论

  1. 夏日博客说道:

    互联网行业的淘汰机制太快了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